氢键标签(d/a):d是氢键供体 a是氢键受体 正负电荷标签(p/n):p是正电荷,n是负电荷 电子极化率标签(v/e):v是缺电子,电子空位,e多电子 交互作用 自交互作用,r是更低的,h是更高的 部分原子电荷 部分电荷的使用规则: 电荷≥0.75:q-珠电荷 0.25- 0.75:有q标签的有机珠 电荷≤0.25:无q标签的有机珠。 d/a调整氢键 v/e调整极化率,增加基团之间的诱导相互作用 p/n调整形成氢键,一些带电分子可以表现出氢键能力,这也取决于它们的电荷符号。正电荷通常是氢的供体而负电荷通常是氢的受体。有机氢键供体阳离子通常表现出较强的离子-π相互作用,而阴离子与中性极性分子表现出较强的氢键作用。 交互作用:由于氢键、电子极化和电荷也可以促进相互作用的特异性,因此也定义了更多的吸引和排斥相互作用 r/h对于偶极矩和色散相互作用进行做细微的优化 q重新分配原子部分电荷和在珠子中心上量子化学计算出的偶极子,以最佳地保留局部偶极矩的方式。这个“q”标签来模拟由于电荷离域而增加的极化率。因此,它的使用仅限于由一个以上的头表示的大分子(例如,带电的咪唑)。 |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© 2001-2024 Discuz! Team.